BY 戴晨志

「說」與「不說」之間,
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!
所以,吾人應可學習兩種說話藝術:

1.適時說出一句「漂亮的話」;
2.及時打住一句「不該說的話」。

在一項公司業務簡報評比中,規定每人只能講十分鐘;

小劉報告完後很沮喪地說,時間太短了,他有很多重點都「來不及說」,時間就到了。

辯論比賽時,小張慷慨激昂地為有利己方的論點辯護,當他正想嚴厲抨擊對方時,

裁判鈴聲響起,時間只剩一分鐘,小張不得不簡短做個結論,匆匆下台。

陳教授應邀到扶輪社午餐會中發表演講,他在演說中兼顧許多理論與實務,

但當他講完少數論點時,主辦單位就提醒他,四十分鐘的演講時間已到了,請他儘快做「結語」。

許多時候,人們常常抱怨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,但因時間限制,而無法按已準備好的內容暢所欲言。
  
記得我在新兵入伍訓練時,為了參加軍中演講比賽,就寫了一篇演講稿,請老師亮軒批改。

亮軒老師看完後告訴我說:「你不是不知道『要寫什麼』,而是不知道『不寫什麼』!」

哇,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。這話直到今天,我仍清晰記得。

的確,我們經常覺得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,捨不得「割愛」,所以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;

但是寫得愈多,可能缺點曝露得愈多,因此「藏拙」就成為一門大學問。

「不寫什麼」必須有聰明和智慧加以決斷,它比「寫什麼」更不容易。
  
說話表達亦是如此。我們常常知道要「說什麼」,但卻不知道「不說什麼」,

以至於不必說的話「說得太多」,重要的話,反而因時間不夠而「來不及說」。

因此,即使只有兩三分鐘,講話亦有其重要次序,必須有所取捨,懂得「說什麼」與「不說什麼」。

柏拉圖說:「智者說話,因為他們有話要說;愚者說話,因為他們想說。」

西方亦有諺語:「不必說而說是多說,多說要招怨;不當說而說是瞎說,瞎說要惹禍。」

在說話藝術中,有兩種令人敬佩的可貴之處,一是適時說出一句漂亮的話,另一是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。

公開口語表達時,請留心時間的掌握和分配。重要的話,可以先說;不重要的話、揶揄別人的話,可以不說。

所以,要隨時提醒自己–「不說什麼」?免得一不小心,說了「不該說的話」,而後悔不已。

【君子之心事,天青日白,不可使人不知;君子之才華,玉蘊珠藏,不可使人易知。】~出自”菜根譚”

註:

  《菜根譚》的作者洪應明,字自誠,號還處道人,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隱士。該書的成書和刊行時間,大約在萬曆中後期,此時的神宗皇帝治國無道,導致宦官專權,超綱廢弛,黨禍橫流,內憂外患加重。此種社會現實,有識之士思想異常苦悶,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,於是就形諸筆墨,傳達時代的心聲。

  嚴格說來,《菜根譚》不是一部有系統的、邏輯嚴密的學術著作,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職隱居官員的人生處世經驗總結。它採用語錄體的形式,共360條,文字皆由排比對仗的短句組成,字數不多,但十分精粹。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,有些也從先哲格言、佛家禪語、古籍名句、民間諺語中演化而來,文辭秀美,含義深邃,耐人尋味,十分便與背誦流傳。從內容上看,該書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,可以說幾乎涵蓋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,就如其原序中說的:“其間有持身語,有遷善語,有介氣語,有仁語,有義語,有禪語,有趣語,有學道語,有見道語。”該書的思想是儒、釋、道三家合一的,所以作者在強調修身養性的同時並不主張完全拋棄人家事物不管,而是將出世與入世有機結合起來,因為對於修行來是或,出世與入世目的都是相同的。

文中有艱苦的經驗、澹泊的趣味,對於個人修身養性有莫大的裨益,

宋儒汪民嘗云:「得常咬菜根,即做百事成。」

本書取斯為名,寓意在淡淡無味的菜根中有無限真味存在,

以平易、省人的方式加以闡述,更能對世道人心,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
                   ~內容摘自奇摩好用知識+某大論壇~


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iNik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