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辦ㄋㄟ,我心情好差,
明明是要迎接快樂的五一假,卻把自己搞到心情很差,
我是個大笨蛋…
到底在搞什麼東西,做事為什麼不帶腦,
亂七八糟、錯誤百出,
我到底是怎麼了,狂出紕漏。
不管是幾百萬還是幾千塊,我都不想要再經手了,
我承認最近狀況很差,沒有辦法頭腦清晰的去理帳,
有點不能夠原諒自己,我被罵就算了,還連累別人挨轟,
我是個大笨蛋,
拜託你,清醒一點好不好。。。
怎麼辦ㄋㄟ,我心情好差,
明明是要迎接快樂的五一假,卻把自己搞到心情很差,
我是個大笨蛋…
到底在搞什麼東西,做事為什麼不帶腦,
亂七八糟、錯誤百出,
我到底是怎麼了,狂出紕漏。
不管是幾百萬還是幾千塊,我都不想要再經手了,
我承認最近狀況很差,沒有辦法頭腦清晰的去理帳,
有點不能夠原諒自己,我被罵就算了,還連累別人挨轟,
我是個大笨蛋,
拜託你,清醒一點好不好。。。
這兩天新聞的頭條:
八名潛水客於七星岩海域失去蹤影。
我昨天還在跟我媽說,大概兇多吉少了,
找人是不難,但在茫茫大海中要找到這8個人,談何容易。
想不到今天早上就有好消息陸續傳回,
下班回家後我也迫不及待的打開電視,想要知道這些潛水客是否全數平安。
雖然素昧平生,但那畢竟是8條人命,
你怎麼能夠想像,他們竟然已經在海上漂流長達一天一夜,甚至更久。
對於當天出海的狀況,不是當事人的我們當然沒有置喙的餘地,
畢竟會到七星岩這樣洋流變化莫測的海域去潛水,基本上就不會是新手,
但通常最容易出事的,都會是這樣原本自信滿滿的資深玩家,
並不是說新手就懂得避開危險,而是因為新手本來就還在摸索期不安中,所以警戒會自然而然拉高。
幸好,所有人都得救了,真的是吉人天相。
教練到底是怎麼辦到的,竟然能夠獨自一人奮游10幾小時上岸求救,
萬一他一個不小心在大海中體力不支,誰能預料洋流又將他帶向何方。
據悉,九年前同一地點發生的六名潛水客失蹤案,當年是四人獲救,兩人至今下落不明,
而那失聯的兩人就是教練,當初也是脫隊想游上岸求援,
沒想到,從此失去消息。
此次救援,海空搜救隊當然功不可沒,
雖然教練得救後曾質疑空勤隊兩次經過他們上空為何會沒發現,是不是虛應了事。
但是將心比心吧,
你有同樣救人的心情,我相信搜救隊也有,
沒有人會希望最後的結果是一具具冰冷的軀體。
活動很刺激、景色很美麗,
玩得安心的前提是要先學會保護自己,至少基本配備要齊全、應變措施要完善,
想當初我就是個不怕死的遊客,啥都不懂,
到泰國去玩拖曳傘、海底漫步,什麼都沒搞清楚就傻傻的跟人走,
到菲律賓坐快艇遊外海砲台,浪大得嚇人還酷到沒穿救生衣,
現在想想,不會游泳的我簡直是拿生命在開玩笑嘛,
幸好幸好,懵懵懂懂的我還是平安的活到二十來歲了。
總之,不怕一萬就怕萬一,
獲救的潛水客說:
當時看到直昇機盤旋而去、漁船從旁而過時,腦袋就像人生跑馬燈一樣,
堅持下去的力量,就是要再見到家人、朋友,
因為,不捨得他們傷心。
歷劫歸來,對所有人來說,都是一種重生吧。
不選擇比選擇容易,選擇討厭又比選擇喜歡容易,
生活的標準答案,無解,
我沒有說你汲汲營營是異類,你就無權指我隨波逐流是沉淪…
真正的生活是什麼?
那是自己認定的,因為肩擔是我在扛的、日子是我在過的、喜怒是我承受的,
誰想廢話的,麻煩閃邊去。
20幾歲的生活考卷,是最難解的選擇題,
我最害怕雷同的(A)(B)(C)(D),
總覺得A和B鬧雙胞、B和C像麻吉、C和D似鄰居,D和A又彷彿遠房親戚,
這樣的單選題,將我陷入了為難的習題。
選擇,選擇。那就是說也可以不選擇,不選擇嘛。
腦中突然浮現了我曾經的習性:
草莓、櫻桃、蘋果,你問我要不要吃時,我不會反對,因為都是我可以接受的水果,
但如果你遞給我的是火龍果,我可能會與之保持距離;
搞笑、悲劇、動作,你問我有沒有興趣時,我可能會眼睛發亮,因為都是我可以接受的電影,
但如果你提的是恐怖靈異,我可能會高唱再見一曲。
能夠接受的事、物,不代表特別喜歡,但就是不討厭不排斥,
但是無法接受的事、物,就是代表我不喜歡而且是討厭也絕對是排斥。
你問我怎麼做選擇?
很簡單,刪去法而已。
人對於不喜歡的感覺永遠比喜歡強烈。
我決定生活的方式,就是丟掉不要的,
至於留下的究竟是不是所想的?
這個嘛,就是我拿來搏的…
如果答案只能單選,我就勢必要有所取捨,
燈塔,才會出現方向。
30幾歲的生活考卷,
同樣的題目,我會不會想要竄改?
我會不會突然對火龍果有好感、會不會突然和靈異鬼片產生感應,
WHO KNOWS?
世事難料嘛。
善變???
NONONO,我不同意。
就像20幾歲貪嗜辣、30幾歲重養生,
這一切一切的改變,都只是隨著年齡資歷的轉念。
沒有任何對錯,
20歲的青春活力≠30歲的工作衝刺≠40歲的養老退休,
「不等於」只說明了一件事,你的想法將無時無刻在改變。
以前我總愛思考未來,現在卻不以為然,
因為我開始懷疑,
「現在的我」規劃出的未來藍圖,「十年後的我」真的稀罕嗎?
我選擇冒險犯難的勇氣去闖蕩,
同樣也必須接受,冤枉路,可能是我將來不可避免的重覆。
我不是第一次說【重頭開始】,也不會是最後一次,
繞遠路究竟會不會使我筋疲力竭,可能會、可能不會,
但若有朝一日,我做到了用坎坷、離奇、流浪、放逐做生命註解,
即便揹負沉重,那都是成長的璀璨一瞬。
我不是不能在正軌運行,但著實害怕走到終點的我只剩空殼一具,
如果我只是機器要等待老去,那我真的寧願這一刻就壽終正寢。
我沒有比誰好命、也沒有比誰幸運,
每個人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苦,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,
我憑的,就是一股傻勁。
不要什麼事都說以後再說、有錢再說、有閒再說,
很多事,現在沒做,將來顧忌只會更多,
我寧願做錯後悔,也不要未做遺憾。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1004 期
作者:陳雅玲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有一種旅行,方法很貧窮,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。這種旅行,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;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。那就是Grand Tour──壯遊。培養獨自「闖」的能力,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。
去大自然中苦行,可以幫助心靈成長,是成就個人。當青年失去「闖」的能力,個人與社會的競爭力也會不見。
有一種旅行,方法很貧窮,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。這種旅行,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;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。那就是Grand Tour──壯遊。培養獨自「闖」的能力,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。
去年十一月中旬,英國《泰晤士報》以超過十萬英鎊(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萬元)的代價,掛名贊助英國「空檔年大展」(The Gap Year Show)。
什麼是「空檔年」?它有多重要?從兩位英國王子身上,就可得知一二。
英國威廉王子在入讀大學之前的空檔年,以十個月的時間,到智利參與當地扶貧的義工服務,扛木頭、劈木柴、教英語、洗馬桶。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,也曾在他的空檔年前往澳洲及非洲遊歷,期間,他在飽受愛滋病困擾的南非小國賴索托停留八週,以手提攝影機,完成一部紀錄片「被遺忘的國度」。二十歲生日當天,這部影片在英國ITV電視台播出。
傳統上,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「轉大人」的階段,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(Grand Tour),來完成這項成年禮。
同樣是二○○六年,八月的一個下午,梳著大辮子、身披納西族七星羊皮背飾的中國雲南省麗江市副市長楊一奔,帶著她的新書《地球一奔:一個納西女人的環球之旅》,出現在上海書展。
環球第一人潘德明 徒步、騎車,七年走過八萬公里
一九九八年,楊一奔參加了「潘德明環球足跡考察尋訪團」。二十幾位文化界人士,開著四輛車,走過八萬公里,以壯志環遊世界一周。他們住在三十噸貨車改裝的宿營車上,喝不到熱水,吃不到蔬菜,一路顛簸前行。一年半下來,倒的倒,逃的逃,只剩下兩位堅持到最後。其中之一,就是楊一奔。
近幾年,中國大陸的媒體、體育界又開始重提潘德明。《地球一奔》的出版,兩代環球壯遊再度引起矚目。因為,全世界第一位以雙腳徒步、騎車,完成環球壯舉的人,就是中國的潘德明。
一九三○年,上海青年潘德明為洗雪「東亞病夫」之恥,決心環繞地球一周。過程中,他始終隨身攜帶一本四公斤重的《名人留墨集》,包括印度的甘地、泰戈爾等世界名人,都曾在其上簽名。法國總統萊伯朗(Albert Lebrun)、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接見了他,並贈金牌。七年後他剛回國,旋即爆發七七事變,這麼偉大的事蹟就此湮沒在板蕩的亂世裡。其實,青年旅行不是現代專有的活動,自古有之。當時,有一個專有名詞「壯遊」。
壯遊,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,包括三個特質:旅遊時間「長」、行程挑戰性「高」、與人文社會互動「深」、特別是經過規畫,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。壯遊不是流浪,它懷抱壯志,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。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,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,更深入民間,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。
這名詞源自唐朝,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。高僧玄奘到天竺(印度)取經,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;連詩聖杜甫都曾在蘇州準備好船,差點東遊到日本,他自傳性的「壯遊詩」就寫道:「東下姑蘇台,已具浮海航。到今有遺恨,不得窮扶桑……」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,留下「壯遊」一詞。
「中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很偉大的壯遊文化,真的是了不得!」年輕時代也曾在歐洲壯遊的藝術評論家蔣勳指出,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,「回看射雕處,千里暮雲平」,那是真的在邊塞打獵的。「你看李白,他是吉爾吉斯人,可以跑這麼遠到大唐朝來。所以他們的詩,有一種豪邁,有一種氣度,它不是書房裡的詩。」
巧的是,在歐洲也有一種旅行叫「Grand Tour」,恰恰好可以譯成壯遊。
十六世紀末,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,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,渡過英吉利海峽,到巴黎、羅馬、威尼斯、佛羅倫斯等歐陸城市進行壯遊。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,這場旅行還有個很重要的吸引力——它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盛宴。
到了十九世紀,壯遊已經變為歐洲菁英的成年禮,針對這段壯遊時光,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「The Gap Year」(空檔年)。
如今,西方壯遊風氣仍盛,但壯遊的地區已擴展到全世界。二○○四年十月,《國家地理》子刊《旅行者》(Traveler)的二十週年紀念特刊「新壯遊」(The New Grand Tour),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紀新壯遊的方式:環遊世界八十個景點。壯遊也仍是西方國家,尤其是歐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。根據英國教育暨訓練部的一份報告,英國目前有二十萬到二十五萬介於十六到二十五歲之間的年輕人,正處於空檔年當中。
報告認為:「空檔年」可增加外語能力,提升個人競爭力,包括獨立精神、人際關係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、自我約束力、溝通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許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,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。
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的偶像切‧格瓦拉(Che Guevara),是推翻古巴親美獨裁政權的革命家。他要不是在醫學院四年級時,和一位學長騎著重機車,展開了為期九個月,穿越五個國家的萬里壯遊,日後可能只是一個歷史上沒沒無聞的小醫師。
格瓦拉父親日後出版他那本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,在前言寫道:「他旅行,不是為了像一般遊客那樣,尋找景色怡人的地方拍照留念,而是為了在沿路的每一個拐彎處體驗民生疾苦,並探尋這些疾苦的源頭。他的旅行是一種社會考察。」
中國最偉大史家司馬遷 二十歲遍遊九省,用腳寫《史記》
史上最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《史記》,也是在司馬遷的壯遊後完成。司馬遷是其父太史公司馬談刻意栽培的接班人。他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,父親為他延請當時大儒孔安國、董仲舒為師;二十歲那年,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,指導他有目的、有計畫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,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,並蒐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。司馬遷圓滿的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,「讀無字之書,稟山川豪氣」,最後終於能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(見另文:司馬遷壯遊路線圖)。
要不是壯遊來到中國,廣為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紐約時報》和《國家地理雜誌》等撰稿的Peter Hessler(何偉),可能還像大學時代一樣寫著風花雪月、童年往事。何偉從就讀牛津大學研究所開始,背著睡袋、帳棚,遊歐洲三十國。畢業後,他從捷克首都布拉格出發,分水陸兩路壯遊,以六個月時間從俄國經中國到泰國,跑完半個地球。
對這個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與獨到的觀察,一九九八年,他所寫的《消失中的江城》一推出,即獲得「奇里雅馬環太平洋圖書獎」;最新旅遊文學著作《甲骨文》,也榮獲美國二○○六年「國家圖書獎」非小說類提名。
壯遊的價值,在於對於人的改變。古今中外,有太多例子是經歷壯遊而改變人生,甚至提升人類的文明。三、四百年來,西方社會的壯遊傳統,已經沉澱到社會的最底層。
中時旅遊第一個「玩家帶路」的國際專業導遊張榜奎表示,當這些原本價值觀單一的年輕人,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、行為、社會規範時,會省思:「我們的標準就是真理嗎?」
何偉認為,若是有更多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,「了解那塊地方的歷史、文化,那麼今天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。」他指出,有壯遊傳統的歐洲,比美國更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,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。
回頭來看中國,蔣勳感慨表示,我們的文化老了,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。「我覺得中國從鄭和以後輸掉的,就是那個走出去的精神。」
根據史書,明成祖在位時(西元一四○二至一四二四年),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之一。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指出,當時米倉的米,多得都發了霉;錢用不完,串錢的繩子都爛了。
然而權力鬥爭,使得明成祖長子仁宗即位後,竟以「經濟空虛」,放棄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,將七次出海檔案全部燒毀,還頒布「片板不得入海」、「沿海居民內移一百華里」的敕令。
「明朝實行鎖國政策後,國勢開始往下滑,民國初年到達谷底。」徐海鵬惋惜的說,中國雖然不乏壯遊的前輩,但從此探險、壯遊的精神喪失,在一九○○年前後半個世紀國力最弱時,不僅在探險的領域缺席,還成為其他國家探險的對象。「壯遊代表一個國家、民族的開創精神。缺乏這股精神,富不過三代,國家也會改朝換代。」今天的中國,已有意重溯壯遊傳統。二○○六年十一月二十日,中國三十六位學者、媒體、企業家,花了四十天時間,駕駛越野車隊穿越亞洲八國,抵達印度的那蘭陀。這是為了慶祝「中印友好年」,重走玄奘之路的「中國精神追尋之旅」。
「中國有意識的要恢復他的生命力。」蔣勳指出,中央電視台這幾年大量報導這些活動。「最遺憾的是台灣。當年能夠突破海禁來台的,都不是等閒之輩,我們是最有壯遊背景的。」
單騎走天涯胡榮華 花三年騎過六大洲、四十國
台灣早期確有壯遊精神。台商英語不通,卻敢拎著一個小提箱,帶著樣品全世界跑商展、拜訪客戶。留學生在松山機場揮淚告別父老,非衣錦不還鄉。
一九八○年代,台灣更出現真正的壯遊風潮。一九八四年,胡榮華以三年一個月的時間,騎著他的自行車「藍駝」穿行除了南極大陸以外的六大洲、四十國,總騎程比地球赤道一周還長。「那時台灣經濟剛起飛,社會上一股走出去的雄情壯志。」現在經常指導後進的胡榮華,是台灣近代壯遊第一人。
一九八六年,王瀚橫渡直布羅陀海峽。一九八七年,《自立晚報》舉辦「四壯士環球徒步」活動,以兩年的時間,負重徒步二十二個國家,完成環球徒步一萬五千公里的壯舉,後來出書《走出地平線》。後來,雖然還有單車環球騎士陳守忠等,但壯遊的時間和距離,都無法超越最早的胡榮華。
「救國團過去辦的活動,學生搶破頭;現在辛苦一點的像健行,名額都很難招滿,背包要用車運到下一站。」胡榮華認為,時下的年輕人確實比較嬌慣。
「我們的教育太強調『書中自有黃金屋』,不鼓勵年輕人在真實環境中超越自我。」他指出,人口結構改變也有影響。「現在每個家庭都生一、兩胎,每個都是父母的小太陽。不像以前,我們好像跟大自然生生相息。」「壯遊文化在台灣社會裡失落了。」蔣勳從儒家「父母在,不遠遊」的文化根底分析,華人的文化裡,貧窮的時候,是能夠闖的,可是一旦富有,就過度保護子女。「下一代失去了闖的能力,很容易腐敗掉,我覺得我們的競爭力都會失去。」
焊接技士黃進寶 兒子休學,全家騎鐵馬露營環球
也因此,雲門舞集林懷民以自己的獎金,推動藝術人的「貧窮旅行」;創辦山河探險協會的徐海鵬,以十年時間,計畫帶領年輕人重走成吉思汗與鄭和的路上與海上絲路。一九九九年至二○○二年,他們完成首部曲「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」,現在正進行他的第二部曲——使用中國木造帆船,重溯鄭和航跡。
每個人,一生中,都值得有一次壯遊,不管你有沒有錢。有錢人如全世界片酬第二高的英國影星伊旺.麥奎格(Ewan McGregor),沒錢者如台灣電焊技術士黃進寶,都是實踐者。
二○○二年七月,黃進寶和同為焊接員的妻子楊麗君,帶著建國中學三年級的大兒子黃建家、弘道國中三年級的小兒子黃琮富,暫停工作和學業,以十三個月的時間,完成「鐵馬家庭環球行」。
他們經濟不佳,但爸爸黃進寶決定效法窮和尚只靠一缽一鞋就上路的精神,不僅睡民宿、學校、帳棚,甚至在清真寺、警察局都有過夜經驗。一路上,大兒子負責英語交涉與文字記錄、小兒子負責採購補給、爸爸負責帶隊修車、媽媽負責洗衣煮飯。四人同心協力,以不甚流利的英語,克服了簽證、食宿、異文化造成的誤解等問題。
一路下來,孩子得到許多寶貴的歷練,變得成熟、自信。黃建家曾在奧地利街頭表演扯鈴,賺到第一筆賣藝錢三十歐元(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元);他們在伊朗差點被假警察搶,卻也在德國帕梭市(Passau),由副市長親自解說,帶全家參觀著名建築。在許多人的關懷幫助下,這個平凡的家庭竟然真的圓夢。「星際大戰首部曲」中飾演「歐比王」的伊旺是二○○五年度全球片酬收入僅次於湯姆.克魯斯的男明星,他的片酬收入折合新台幣高達十一億八千萬元。
儘管伊旺的每一秒鐘都昂貴如黃金,但二○○四年四月,當時三十三歲的他暫別繁華,與友人騎摩托車,從倫敦出發,途經比利時、烏克蘭、俄羅斯、蒙古,並向東渡海到阿拉斯加,抵達紐約,遊歷三萬二千公里。兩人一路上歷經無數驚險,入境烏克蘭後還曾被請到黑道大哥家中作客。
這些困境讓伊旺認識自己的極限:「我懂得為每一天而活,自由得像站在路邊的那一排老鷹,我感謝這片有魚子醬、石油及黃金的大地,教會我這點。」「這是我這一輩子做過最棒的一件事。」伊旺回憶。
一直歆羨十七世紀英倫人士壯遊歐洲的建築師姚仁祿,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一篇文章,引用默劇電影明星約翰.巴里摩(John Barrymore)的話:「人不會老去,直到,悔恨取代了夢想。(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.)」
該用這句話,鼓勵自己,去壯遊。
瞧~我的麻蛙長出小小蘋果了呢~~
開心~大笑~哈哈哈~~~~~~~
最近本人其實沒什麼空閒,(你瞭的,我向來就愛瞎忙…)
但在不經意的情況下,還是發現麻蛙多了「動手玩創意」這個區塊,
太有趣了~~~
這個區塊可貼任何「HTML」語法,你貼什麼它就出現什麼唷~~~
興奮興奮~那我要貼什麼貼什麼呢?
阿~靈機一動,
不如我就來貼個計數器吧,
部落格開版這麼久都不知道有幾多人來光臨我的家呢,
計數器~計數器~你的語法在哪裡~
上網搜尋了一下,幸運的讓我找到一個超好用的網站,
剛好它裡面的計數器圖形又有個我一見就喜歡的mini apple,
嘻嘻嘻~你跑不掉囉~
那我計數器的數字要從多少開始呢?
零???零???零???
我不依,
有點任性的對歸零這個字眼出現反叛,無來由的。
決定了,要選擇一個我的3跟我的1開始,就31吧。
有了小蘋果,部落格好像變得更可愛了呢...CCC~~~
我的存摺並沒有無限個零,卻因為有了想做的事,而產生了創造無限零的動力。。。
這是我曾經發表於BLOG的某句話。
每個人都在努力工作、拼命讓戶頭的數字變得愈來愈多,
我們知道要賺錢、而且是要賺大錢,然後呢???
然後時間變得愈來愈少?然後休閒變成是種神話?然後和醫生報告健康每況愈下?
如果你的賺錢是興趣,那我絕對無話可說,
畢竟量子基金的創辦人、巴菲特、阿瓦里德,那都是被我列為傳奇的人物。
我懷疑,
如果賺錢沒有目的、失去前提,怎麼說服自己創造無限零的動力。
試問,如果結婚沒有衝動,那句「我們結婚吧」真的說得出口嗎???
我不懂怎麼賺大錢、也沒有什麼錢,
只是每每看到許願卡上,人人都寫著要賺大錢時,腦中滿佈了問號?
我知道要賺大錢,但WHY???
幹嘛把願望寫得這麼抽象,直接寫出你的最終理想不是比較實際,
「要有環遊世界的消費力、要有揮霍生活的能力、要有砸死人的財力。」這就是我的賺錢目的。
不要再只是說賺大錢了吧,這個我早就知道了,然後呢?
陷在賺大錢的迷思裡,最後抱著一大堆財富進棺材,留下大把大把遺產後代爭奪,
OH MY GOD,你的鈔票只是被你自己變得很廉價而已。
我真的沒有什麼錢,因為賺到的錢很快就會消化在我的下段旅程裡,
結束後,繼續賺錢儲備下下段的資本,周而復始。
不要害怕戶頭歸零,因為夢想會愈來愈遠大,賺錢能力也會愈來愈強,
現在或許只能新加坡、泰國,但有一天肯定可以馬爾地夫、大溪地………
我要賺錢,因為我要環遊世界,
你也在賺錢,那麼你想要做什麼呢???
970413(日)
今日行程:九份
天氣陰晴:細雨綿綿交錯傾盆大雨
成行人員:ME、詠、媛、媛的同事,共四人出遊
交通工具:媛同事的車
上週六在八里騎腳踏車,於其隔天的星期日,本人又衝上九份去也,
我最近超常去九份,上上禮拜六去一趟、上禮拜日又去一趟,
兩次去都下雨,而且雨勢還一次比一次大,會不會太有FEEL了一點。
這次托媛同事的福,我們這幾個懶女人略去了轉乘車的時間及路途,
基於要到九份吃午餐的前提,所以我們約的時間也沒有很早,大約11點多左右,
抵達九份剛好可以覓食去。
九份真的是一個滿受歡迎的景點,
當天去的天氣其實不是很好,時而綿綿細雨、時而傾盆大雨,但人潮卻一點兒都沒有散去。
老街的出入門戶不只人多,車也不少,
所以我們的車是停在更往上面一點的道路旁、離老街有段距離,然後再慢慢順著樓梯走下去。
才進到九份老街不一會就開始狼狽,
我們躲進了一間不知名的芋圓店避雨順便填填鬧空城的肚子。
相信經常去的人一定知道九份有名的兩間店,
一是阿柑姨芋圓、一是阿蘭草仔粿…
本來想走到位於九份國小山腳下、樓梯旁的阿柑姨芋圓,但實在還有點小距離,
而且我們先前已經先從停車處走一大段路下來了,
所以在老街裡看到一家還OK的芋圓店,我們就給它走了進去,
點了三碗芋圓+紅豆湯、還有一碗是芋圓+燒仙草,
它共有3層樓、裝潢是木質打造,其動線、坐位感覺都還可以接受,不至於混亂,
但重點是,
不好吃耶,芋圓不Q、鬆鬆的口感不佳。
離開這兒後,我們又繼續在下著細雨的天氣裡在老街裡面前進,
經過了排著人龍的阿蘭草仔粿,
以前我本來不愛吃這個東東的,後來有同事買來叫我一定要嚐試看看,
從此我逢人就推它的芋粿ㄎㄧㄠ,真的不錯吃喔。
走了一小段雨又開始愈來愈大,加上剛剛的芋圓湯沒吃飽,
所以選了一家紅趜專賣又走了進去,這天整個就是個"吃"的行程。
點了紅趜貢丸湯、紅趜魯肉飯、紅趜香腸、紅趜米糕,
(是跟紅趜有仇喔,不過,那紅趜到底是什麼東東?)
【據查,紅趜是紅趜菌生長於蒸煮過的米粒上形成的發酵食品,有利於人體血液運行和脂質代謝,
但食用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吃葡萄柚的相關食物,此會千擾代謝反應、提高副作用。】
這頓吃完是真的酒足飯飽了,繼續逛著老街,
發現了一間很祕密的祕密花園,仔細一瞧,原來是間Coffee Shop,
氣氛看起來還不錯,所以我們就在這兒又殺了幾張相片囉。
走阿走、逛阿逛、拍阿拍…
從老街沿路留下足跡,之後轉進了一條像是茶坊街的感覺,
這條路小小一段而已,但還滿有古早味的,
其中路過了1間裝潢很可愛的民宿「愛の物語」,外觀是紅白相間,看起來很溫馨雅緻,
我當下忘記拍照留念一下,
後來有上網找到其BLOG,轉貼幾張其網站的民宿照片,很美喔,
而且它不是在老街裡頭,是在另一條比較寧靜的街道上,完全沒有惱人的吵雜,
有興趣的人可以連上愛の物語細瞧。
最後的結尾,我們就在九份國小的兒時記憶裡劃下句點…
後記:
看過愛の物語後,我真的太想去住住看了,
下次有機會的話,我會想去九份金瓜石兩天一夜,行程我都想好了,
DAY1 九份老街-九份茶坊-愛の物語看夕陽、賞夜景
DAY2 金瓜石-基隆廟口
很不錯吧,呵呵呵~~~